

千年古剎萬佛寺再露園林一角?

考古現場

上世紀50年代在成都萬佛寺出土的阿育王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水渠蜿蜒曲折線條靈動、一汪池塘大小適中、塘邊水井花紋磚砌無比精致,藏在唐代地層中的一處成都園林今夏露出了一角。7月12日,成都市考古隊公布最新考古發現,今年3月至7月,在成都通錦路一處施工工地,發現了一處唐代園林,疑為成都千年古剎萬佛寺的園林。
驚艷
精巧的水渠工程自九里堤取水
通錦路新發現的這處唐代園林遺址,以其精巧讓人驚嘆。記者在現場看到,考古發掘的園林遺址包括水渠、池塘、水井以及地面建筑部分。最吸引人的當屬長達90米的唐代磚砌水渠:水從西側進入園林之后,分岔為兩路,一支向南回旋呈“山”字形曲折,另一支緩緩流向東北。
考古現場領隊易立介紹,水渠最寬處6米,最窄處不足1米,建造非常精致,將上千平方米的園林三面環繞。更讓人贊嘆的是,為防流水無休止地流進園林池塘,水渠西南段與池塘相接處,還有一條暗溝穿過水堤與池塘相連,形成溢洪道。如此一來,水盈至暗溝處,池塘水滿不再入水;不足,則渠水持續注入。精巧的水渠工程,從流經的城市渠道九里堤中自由取水。
推測
使用大量樸實瓷器疑為寺院園林
據考古人員推測,此次發掘的遺址可能是當年聞名全國的千年古剎萬佛寺的一處寺廟園林。
在近5個月的考古工作中,工作人員在溝渠、池塘的回填堆積層中,發現了大量生活用陶瓷器。這些瓷器以碗、盤、盞、罐、壺等為主,主要為本地青羊宮窯、琉璃廠窯和邛窯產品,只有少量外地窯口的青瓷器和三彩釉陶器。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陶、瓷器幾乎都粗樸耐用,檔次不高。易立介紹:“隋唐五代是中國古代園林建筑的重要發展階段,園林細分為皇家園林、寺院園林和私家園林三個類型。而皇家和私家園林使用的瓷器規格應該更高。”
推測此處為萬佛寺園林的重要依據是所在位置,上世紀50年代,就曾在附近發掘出土200多尊佛像。其中一件經幛上明確記載此處為凈眾寺,而萬佛寺在唐代,就叫凈眾寺。不僅如此,通錦路的遺址中還發現了一小部分佛像殘件,這些佛像年代從五代到唐代不等,恰好契合了萬佛寺有史可考的最早年代:南朝。
遺憾
千年古剎清代毀于戰亂
考古發掘中,在明代的堆積層出土了不少殘碑。這些殘碑均為明朝買地券,分析認為是當時的人們在此購地,用于建造陰宅。易立認為:“遺址由唐代至明代的功能改變,可以看出萬佛寺在盛唐時期還有精致園林,到了宋代以后就成為墓葬區。有史料記載,到了明末清初,萬佛寺毀于戰亂,清代保留的寺院建筑已經相當衰敗了。”
通錦路遺址的發現,可以佐證唐朝時期成都府為中心的園林建筑已很發達,著名的浣花溪草堂、徐卿草堂、朱山人水亭、盧照齡山莊也都在同一時期。同時,對于城市考古中復原唐代成都城的結構布局、城市發展史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鏈接
萬佛寺考古發現從清光緒已開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的這首詩描繪了南朝寺院林立的盛景。學術界曾經認為,北方石窟藝術在盛唐以后衰落,從此再無佳作。從清光緒年間開始,成都便陸續在萬佛寺遺址附近出土了大量佛造像,最早為南朝所建,是江蘇南京棲霞山、浙江新昌寶相寺的少量石刻之外,已不多見的南朝造像,填補了中國南朝造像的空白,也暗示著南朝時的成都與當時的建康一樣,是一個梵宮琳宇鱗次櫛比、塔剎莊嚴的古都。不僅如此,佛教中的阿育王像,迄今也僅在成都有出土,其中7件就來自萬佛寺。(記者 吳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