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殼村”變“產業村” 他帶領村民走出發展逆襲路
□特約通訊員 周超文 文/圖
來到山清水秀的瀘州市納溪區天仙鎮雙新村,郁郁蔥蔥逾千畝的優質柑橘園、酒莊、眾創空間、戶外拓展基地等逐一呈現眼前。集體家底“厚”了,村民錢袋“鼓”了,鄉村面貌也更美了……
李強幫助游客采摘柑橘。
然而,在2020年以前,雙新村卻是一個無特色資源、無支柱產業、無項目支撐、無集體經濟且遺留問題多的“四無一多”村。短短幾年,雙新村能舊貌換新顏,緣于該村來了一個能人支書李強,是他的“無中生有”和“借勢借力”融合發展手筆,讓該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逐步變成現實。
無中生有
“空殼村”有了富民產業
這段時間,在雙新村郁郁蔥蔥的柑橘地頭,村民們在村集體公司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忙著為柑橘套袋,臉上滿是開心的笑容。7 月 14日,正在地頭為柑橘套袋的脫貧戶楊平方難掩心中的喜悅:“別看我今年65歲了,一天在村集體公司干8個小時就有80元。雖然不是天天干,但一年下來,工資加上流轉給集體公司的 5 畝地租金,就有1.5萬多元,特別是我那5畝地有3000多塊錢的租金。而之前全是殘次林地,1分錢收入都沒得?!?/p>
2020 年 10 月,由于村級建制調整,時任天仙鎮渠壩驛社區主任的李強被組織安排到雙新村擔任黨總支書記,同年12月兼任村主任。面對這樣一個“四無一多”村,作為村兩委“班長”的李強,看到了生態優質柑橘蘊藏的商機。他請來專業檢測機構對土壤進行檢測,并得到了一份土壤極適宜種植柑橘的報告。于是,在李強積極爭取來的低產林改造等項目的支持下,村集體公司對流轉的500余畝殘次林地進行集中改造,并引種了愛媛、沃柑等優質柑橘。
同時,為帶動村民種植做大柑橘產業,李強采取“黨總支+集體公司+農戶”模式,陸續帶動群眾發展優質柑橘達到了1500畝。為打響雙新村柑橘產業在外品牌,促進銷售,李強又在市場監管等部門的支持下,為雙新村生態柑橘等農特產品統一申請注冊了“天仙紅”商標。2023年,雙新村首批500畝柑橘試掛果,憑借“天仙紅”品牌和生態種植,雙新村就實現柑橘收入超過20萬元?!霸龠^三四年,全村1500畝柑橘進入盛果期后,僅精品柑橘年產量至少可達1500噸,當仁不讓成為雙新村第一大富民產業?!崩顝娬f。
借勢借力
村企抱團促增收
“李支書,今天給我們包裝30箱枇杷果酒,中午公司派車來裝。這兩年你們的‘天仙紅’枇杷果酒用作公司接待酒后,客人們喜歡得很?!?月14日,李強接到了來自瀘州某公司購買“天仙紅”枇杷果酒的電話,喜得李強連連說:“這兩年雙新村借助周邊萬畝枇杷產業,并借力擴股融資的眾創模式釀制生態果酒,壯大了集體經濟,村民多了一份收入,還幫部分枇杷種植戶解決了‘賣難’?!?/p>
雙新村沒有主導產業,村集體經濟多年為零。然而,就在緊鄰雙新村的天星、銀羅、清涼等村,規模種植的枇杷卻有1萬多畝。由于枇杷上市時間集中,又無深加工產業鏈條,“豐產不增收”的現象較為突出。2021年初,李強就攜手瀘州一知名酒企,并以擴股融資的眾創模式,籌資300余萬元,精心釀制了一款“天仙紅”枇杷密制果酒。由于嚴格國家標準和嚴格制作工藝,并經一年貯藏后,2022年一投放市場就受到消費者青睞。由于產量只有2萬斤,不到3個月時間就售罄,村集體公司獲利近40萬元。
嘗到眾創模式甜頭的李強,近兩年在建設酒莊、戶外拓展基地等項目上,都采取了這一模式。這樣既解決了資金不足的難題,又壯大了集體經濟,更促進了村民增收。目前,雙新村打造的眾創空間已入駐酒類、加工、研學、餐飲等企業26家。去年,雙新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400萬元,帶動周邊村民人均收入達2.6萬元,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實現“雙提升”。
“接下來雙新村將依托酒莊、柑橘產業和戶外拓展基地等,通過資源驅動、項目帶動、產業拉動、村企聯動,開啟農旅融合的發展之路,因為我們群眾的幸福生活剛剛開始。”李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