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地面積“三連增” 讓大國糧倉的根基更堅實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本周是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今年全球糧食安全宣傳周主題是:糧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創美好未來。這一主題旨在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并呼吁全球各國共同努力,確保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多樣、營養、經濟實惠、安全且可持續的食物。
最近,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自然資源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以來,全國耕地總量增加1758萬畝,連續3年實現凈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續多年減少的態勢。特別是去年,南方省份耕地凈增加739萬畝,扭轉了耕地“南減北增”的局面。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源,糧以地為本。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支撐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地證明了“守住耕地這個命根子”的重要性。水泥地上種不出莊稼,沒有了耕地其他都是空談。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大國小農的國家,解決好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必須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半點閃失。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真正做到“中國人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就必須切實保護耕地數量,著力提升耕地質量,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新時代以來,我國耕地保護政策逐步完善,通過壓實地方黨委政府耕地保護責任,領導干部終身追責;嚴格劃定耕地保護紅線,規范占補平衡;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這一系列的新政策新舉措,把大國糧倉的根基夯得實而又實。2021年以來,全國耕地面積實現“三連增”,就是“守住耕地這個命根子”見證和寫照。
沒有耕地安全,就沒有糧食安全。今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其專設耕地保護章節,將高標準農田建設首次納入法律,讓耕地保護邁出更新一步。從修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到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再到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完善占補平衡的意見》,彰顯了黨和國家用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的堅定決心。各地要突出把握好量質并重、嚴格執法、系統推進、全面落實,切實維護糧食安全、耕地安全,讓端牢“中國飯碗”的法治成色更足、安全防線更牢。
耕地保護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重在常抓常管、馳而不息。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明確了18.65億畝耕地和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并且已逐級分解下達到各地。各地不能止步于“三連增”,在耕地保護的問題上要慎之又慎、嚴之又嚴,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和嚴格管理,推動單純注重數量保護向數量質量保護并重轉變,加快構建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新格局,推動耕地質與量的雙提升。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嚴守耕地紅線,進一步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確保每一寸土地都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讓大國糧倉的根基更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