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須提升脫貧人口務工服務水平
今年以來各級各相關部門深入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截至8月底,全國脫貧人口務工就業總規模達到3295.3萬人,超年度目標任務276.1萬人,全國脫貧人口務工就業總規模連續7個月實現正增長。(《工人日報》9月29日)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推動脫貧人口勤務工、穩就業是重要一招,有利于廣大農村脫貧人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增收致富,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幸福安寧的生活才有更好保障。因此,相關部門須主動擔當,用優質服務穩存量、拓增量、提質量,幫助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切實增強脫貧人口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來,一些脫貧地區受發展底子薄、產業規模小、就業崗位少等客觀因素影響,短期內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和實現大規模脫貧人口就近就地就業,無論堅守農村從事農副業生產的群眾,還是易地扶貧搬遷進城成為新市民的群眾,對“開源”的需求都十分迫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多都選擇通過農閑時節務工就業或者全職務工就業來創造條件、提供經濟支撐。
農業農村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為669.6萬人,比2023年同期多23.7萬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405.9萬人,達到年度目標任務的107.5%,重點地區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持續增長。與此相適應的,離不開各級各相關部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保服務不缺位。
以貴州省安龍縣為例,常年有近10萬人外出務工,當地相關部門不光搭建暢通就業渠道,還創新建立流動黨支部、流動警務站,實施異地協作機制,為外出務工就業人員協調解決子女隨工就讀、矛盾糾紛化解、工資貨款拖欠等“急難愁盼”,通過服務保障精細化,讓農民工吃下“定心丸”,在助務工人員穩增收的同時,實現務工人員輸出地和接收地雙邊善治,值得借鑒。
只要各級相關部門用心用力用心幫助脫貧人口開拓務工就業門路、強化務工就業培訓、穩定務工就業崗位、解決好務工就業期間的實際困難,不斷提高外出務工就業人員服務組織化、系統化、精細化程度,在有關勞務協作各方面多管齊下、聚焦發力、提質增效,就能有效防止廣大脫貧人口規模性返貧,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