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松柏:寫好“六個融合”大文章 加快打造城鄉融合岳池樣板
寫好“六個融合”大文章
加快打造城鄉融合岳池樣板
陳松柏 中共岳池縣委書記
岳池縣被省委、省政府納入全省深化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改革試點縣,成為全省“1+20”試點區域之一。全縣扛牢政治責任,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鄉融合發展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二十大、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決策部署,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以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為抓手,在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方面先行先試、攻堅突破,努力蹚出一條符合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具有岳池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子。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突出規劃引領,統籌城鄉空間布局。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一體設計,在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基礎上,按照特色化、差異化原則,高質量完成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岳池經開區等4個詳細規劃、城域三產融合發展片區等6個鄉(鎮)級片區國土空間規劃、石埡鎮梨子園片區等6個村級片區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初步構建起“1+4+6+6”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和“雙心雙軸、六星六片”全域城鎮發展格局。
二是做強做優縣城,提升綜合承載能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2023年全縣城鎮化率較2020年提高2.23個百分點,城區面積拓展至27.4平方千米。建設“品質新城”,在城東新區布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項目27個,總投資68.9億元;城東商業綜合體、中國曲藝百花園等重點項目建設有序推進,站前大道南延伸段等4條道路建成通車。更新“魅力老城”,推進“四公一區一農”“三區一氣一村”建設,近三年,全縣共累計改造老舊小區261個,升級城市公園4個,提檔道路6條,新(改)建雨污、燃氣管網172.2千米。做大中心場鎮,打造縣域經濟副中心,羅渡鎮上榜省級百強中心鎮。
岳池縣以城市更新為重點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圖為岳池縣東湖公園。岳池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三是夯實產業支撐,培育壯大縣域經濟。筑牢發展平臺,岳池經開區創建為第二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岳池朝陽化工園區被認定為省級化工園區,岳池現代農業產業園上榜2023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做強現代農業,岳池縣入選全國油菜、全省玉米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近三年,全縣累計新(改)建高標準農田14.2萬畝。2023年,全縣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67.3億元,較2020年增長19.1%。壯大醫藥健康產業,成功舉辦原料藥產業發展大會、成都研發基地開園、第一屆醫技論壇,原料藥產業集群被納入四川省首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2023年,全縣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83.8億元,較2020年增長7%。促進農文旅融合,成功舉辦“岳池杯”中國曲藝之鄉系列活動、岳池農家文化旅游節活動,入圍四川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2023年,全縣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64.5億元,較2020年增長29.2%。
岳池縣以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持續培育壯大縣域經濟。圖為川渝合作生物醫藥城。岳池縣經濟合作中心供圖。
四是建設“和美鄉村”,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升人居環境,實現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全覆蓋,2023年全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72.4%,較2020年提高10.4個百分點。創新基層治理,開展鄉風文明“一榜兩評”活動,積極推廣“川善治”平臺,累計創評國家文明村3個、省級文明村8個、省級文明鄉鎮1個,115個村升級為“五星級村莊”,顧縣鎮羊山湖村獲評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打造13個、100萬元產業連片,2023年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3 098.2萬元,較2020年增加1 459.2萬元。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開展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推動經營權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2023年全縣土地規模經營面積增長1.9%。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全縣累計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 224個,創建國家級示范合作社5個、省級示范合作社15個。
岳池縣大力實施鄉村產業提質行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圖為岳池農家生態文化旅游區。岳池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五是擦亮幸福底色,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創新探索“兩江四庫”全域供水模式,建成加壓泵站7座,入選全國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實施農網改造,近三年,全縣累計新(改)建10千伏線路100.7千米、低壓線路611.2千米;暢通農村道路,近三年,全縣累計新(改)建農村公路468千米,廣安羅渡渠江大橋、省道203線萬壽至紅星段等建成通車。推進政務服務便民化,建立“1個政務服務中心+27個便民服務中心+16個留守站點+469個村(社區)辦事點”4級服務體系,在鄉(鎮)設立綜合窗口136個,下放鄉(鎮)服務事項248項、村級“安易辦”服務事項141項。推進教育供給均衡化,累計撤并調整學校166所,近三年,全縣累計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7所,創建省級示范幼兒園5所。推進醫療養老協同化,建成縣級醫療次中心3個、縣人民醫院—羅渡中心衛生院等醫共體3個,36個鄉(鎮)敬老院均設立醫務室,成功創建為全國醫養結合示范縣、省級健康促進縣。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堅持“抓好兩端、暢通中間”工作思路,聚焦城市、場鎮、鄉村三個層級,推動城鄉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服務、公共文化服務四個一體化,開展全域灌溉、全域供水、全域公交、園區提質、基層治理、改革試點六大攻堅,寫好空間、產業、要素、設施、服務、治理“六個融合”大文章,努力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方面探索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爭創全省城鄉融合發展工作先進縣,加快打造城鄉融合岳池樣板。
一是以優化城鄉經濟體系布局為重點,促進空間融合。提升縣城首位度,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推進市政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補短板強弱項,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力爭2024年縣城常住人口達到20.5萬人。深化擴權強縣改革,承接用好省、市下放的縣級審批、財政、管理等事項清單。積極爭取縣域民營經濟改革試點,激活縣域發展動能。增強重點鎮輻射能力,按照“十個一”標準,對茍角等6個重點鎮進行有序改造提升,引導資源要素向重點鎮集聚,力爭到2027年培育省級百強中心鎮3個。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力爭到2027年,全縣累計建設“和美鄉村”169個。
二是以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為重點,促進產業融合。促進農村三產融合,實施鄉村產業提質行動,推動岳池米粉、岳池稻米全產業鏈發展,力爭到2027年創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3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天府農田”提升行動,力爭2024年新(改)建高標準農田10.5萬畝。健全縣、鄉、村三級社會化服務體系,實施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建好縣、鄉、村三級農事服務中心,力爭2024年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10個以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實施農村集體經濟攻堅行動,支持村與村、村與國企共建“強村公司”。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經營主體培育行動,引導小農戶通過訂單生產等方式持續增收。同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醫藥健康、輸變電和現代服務業,力爭到2027年醫藥健康和輸變電分別實現產值400億元、15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突破200億元。
三是以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為重點,促進要素融合。推進撂荒地常態化整治,實施“防撂荒培地力”攻堅,完善防止耕地撂荒約束機制,對長期撂荒且拒不整改的依法予以重點整治。開展農田集中連片整理,推進土地細碎化治理試點,引導農機大戶購置適合丘陵地區的先進農機具,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宜機化水平。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搭建土地經營權流轉平臺,強化流轉監管和服務,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就業幫扶等配套政策,力爭到2027年城鎮化率達50%以上。健全資金多元投入機制,強化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鄉村振興等金融產品,規范和引導社會資本下鄉。
四是以一體化規建管為重點,促進設施融合。加快城鄉交通設施聯通,打好“同城融圈”交通三年大會戰,實施鄉(鎮)三級及以上公路、建制村等級公路、較大人口自然村(組)通硬化路等“新三通”工程和鄉村運輸“金通工程”建設,力爭到2027年完成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加強水、電、氣設施建設,推進嘉陵江水源供水工程管網延伸工程、亭子口一期灌溉工程等項目建設,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推進城鄉燃氣管網建設,力爭到2027年城鄉自來水普及率、規?;┧史謩e達94%、88%,農網供電可靠率達99.8%,城鄉燃氣覆蓋率達98.2%。推進環境衛生設施提級,建立一體化城鄉環境衛生基礎設施體系,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力爭到2027年農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8%、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78%。
五是以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重點,促進服務融合。統籌文化設施建設,推進文化藝術中心等縣城文化項目建設,以中心鎮為節點布局區域文化設施,完善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力爭到2027年建成四川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縣。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合發展,整合平臺功能,建立志愿服務系統,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加強人才融合,引進領軍人才到農村“結對子”“種文化”,推動城鄉文化人才雙向互動。提升公共文化設施復合利用率,推動公共文化設施與黨群服務活動中心等功能融合,實現設施綜合利用。同時,有序推進學校撤并整合,深化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發展普惠性養老和互助性養老,推進城鄉教育、醫療、養老一體化。
六是以高質量黨建為重點,促進治理融合。加強黨建引領,實施“鄉村頭雁”培育行動和村級集體經濟“消薄扶強”計劃。推動黨群服務活動中心達標升級,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提升治理效能。推進治理設施建設,用好“川善治”數字化鄉村治理平臺、村級“三務”電視公開平臺和“安易辦”便民服務平臺,推進村級事務網上運行。深化“天網工程”“雪亮工程”等融合建設應用,補齊治理設施短板。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健全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平臺,開展鄉風文明“一榜兩評”活動,深化婚喪習俗改革,不斷涵養文明新風、淳樸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