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丁香-浜氭床涓€鍖轰簩鍖轰笁鍖轰笉鍗¤棰?-小鲍狗视频

您好,歡迎來到四川農鑒網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調查研究 >>正文

劍閣縣:“一核雙帶三融促”擘畫“后搬遷時代”新藍圖

四川農鑒網www.gldrg.com作者:日期:2023-06-09來源:四川農村日報

【字體:

“一核雙帶三融促”擘畫“后搬遷時代”新藍圖

中共劍閣縣委劍閣縣人民政府

“十三五”期間,劍閣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4732戶42690人,搬遷任務居全省縣(區)第五,搬遷人口分別占全市總量的40%、全縣脫貧人口總數的43.7%,項目總投資24.32億元,占全縣脫貧攻堅投入資金總數的46.3%;建成6戶及以上集中安置點358個,安置點數量占全市總數的70%,搬遷群眾如期全面實現“一搬跨千年”的歷史巨變。近年來,劍閣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力度”指示精神,圍繞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目標,突出黨建引領,推行“一核雙帶三融促”扶持模式,探索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劍閣新路徑。

一、堅持黨建核心引領,建強組織體系

(一)筑牢黨建紅色堡壘。一是構建扶持體系。實現安置點黨組織建立全覆蓋,成立自治管理委員會22個、鄉賢理事會35個,形成黨組織引領、自管委統籌、自治組織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扶持體系。二是配強扶持力量。選優配強56名村常職干部,選派90名優秀年輕干部到安置點村社兼任村主任助理。深化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推行村(組)干部、黨員和搬遷戶“一對一”結對監測,相關做法被《中國組織人事報》刊載。三是強化要素保障。整合各類資源,配套建設黨群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推動144項縣級部門管理權和審批權下放基層,打造“一站式”服務陣地。

(二)高位謀劃推動發展。一是錨定科學發展思路。秉持“景觀化設計、公園式建設、美麗型經濟”發展思路,逐步形成安置點與現代化鄉村、搬遷群眾與生態和諧相融的空間形態。制安置點后續扶持方案,同步將四大重點任務納入“十四五”規劃和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一體考量、一體部署。二是健全統籌聯動機制。用好用活聯席會議制度,實行專項小組領導、工作專班推進、行業部門指導、鄉鎮村社落實“四級聯動”,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精準實施網格管理。一是建好網格員隊伍。整合地災監測員、護林員、無職黨員等400余人,建立安置點網格員隊伍。二是提升網格質量。落實“五個一”措施,即“建設一個聯動平臺、整合一支志愿隊伍、構建一套運行機制、打造一批服務項目、創新一個治理品牌”,以黨建力量提升網格質量。三是發揮網格作用。緊盯疫情防控、防汛減災、信訪維穩等重點,采取“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上辦”方式,開展上門宣講政策、疫情排查等服務,架起政府和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二、堅持產業就業帶動,激發內生動力

(一)“五項”舉措促進產業振興。一是延伸產業布局新觸角。圍繞“2+3+3”農業產業體系和“一帶四區”產業布局,推動產業向安置點延伸,建設安置點產業園192個。二是扭住產業發展新抓手。建立“公司+村集體+專合組織+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返租倒包、分類托管等方式連片拓寬產業園,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17個,建成全國第三、全省第一的美國PIC優質生豬繁育基地以及全省最大的新西蘭安格斯肉牛養殖基地和“女皇李”出口基地。三是走出“強村公司”新路子。采取村企聯辦、跨村聯辦等模式組建“強村公司”,通過便民服務提升一批、公益事業改建一批、集體經濟使用一批、市場運營開發一批“四個一批”方式分類盤活閑置資產,推動村集體經濟抱團發展。全縣31家“強村公司”累計產生利潤76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10余萬元。四是探索產業發展新機制。建立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園長,副書記、副縣長為執行園長,鄉鎮部門主要負責人為值班園長的“園長制”工作機制,開展產業“大比武”,倒逼責任落實。五是構建融合發展新格局。圍繞“一帶一區多點”旅游布局,打造鄉村旅游景觀點19處,建成精品民宿35家、休閑農莊80余個。開發蜀道文創產品和劍門特色美食,舉辦采摘節、風車節、美食節等特色節會,實現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收入1537萬元。

(二)“五種”渠道助力群眾增收。一是勞務專合社精準就業。構建“縣級勞務公司+鄉鎮勞務專合社+村級勞務服務站”三級聯動體系,鄉村黨組織書記兼任社長,黨小組長、安置點網格員為勞務協作聯絡員,“一戶一單”摸清群眾就業意向,落實“一人一策”就業幫扶措施。全年提供用工信息1.23萬條,開展培訓1.4萬余人次,組織3900余人到產業園區就業。二是“以工代賑”務工就業。統籌650余萬元,建設安置點配套項目97個,345戶易地搬遷戶1035人參與項目建設,實現就地就業。三是長短結合靈活就業。鼓勵縣內企業、新型經營主體采取固定工、鐘點工等方式促進搬遷群眾就近就地就業4684人。四是訂單培訓輸送就業。借勢東西部協作、省內對口幫扶,推行企業“下單”、培訓機構“接單”、政府“買單”的“三單式”聯合培訓模式,“一對一”輸出搬遷勞動力634人。五是就業“幫扶車間”優先就業。免費向企業提供閑置土地、倉庫等,打造“企業+幫扶車間”共同體,吸納246名搬遷群眾就業。

三、堅持三融共同促進,拓展服務能級

(一)“情感融入”促共識更強。一是“四共”行動聚合力。聚焦搬遷群眾融入慢、人心散等難題,常態化開展共同學政策、共同謀致富、共建朋友圈、共照全家福“四共”行動,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融得入。二是智慧黨建增效力。探索“黨建+互聯網”模式,“雄關580”黨群通信息服務平臺覆蓋所有搬遷戶,提高學習便利度,降低人員聚集度,實現“零距離”互動、“面對面”交流。三是宣教結合提能力。成立12個“振興劍門宣講團”到安置點組織開展感恩教育、普法教育等活動1300余場次,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二)“設施融通”促發展更實。一是基礎設施“全配套”。采取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的“小、組、微、生”獨具特色安置模式配套完善安置點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健全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實現搬遷群眾滿意度99%以上。二是便民服務“全覆蓋”。聚焦搬遷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建成集“惠農超市、益農服務社、遠程診療點、就業服務站”一體的生活服務配套站230余個,為搬遷群眾提供“親民、便捷、豐富、品位”的“一站式”生活館。三是文化載體“全提升”。依托安置點文化廣場、農家書屋、農耕文化博物館、村史館等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提升群眾精氣神。

(三)“治理融合”促服務更優。一是“陽光票決”增活力。普安鎮光榮村朱家大院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率先推行“陽光票決制”“戶長制”,形成黨支部領導、行業指導、群眾廣泛參與支持的治理模式。二是“義務監督員”增活力。從老黨員、老干部等農村非在職“五老人員”中選出紀律作風正、道德品質好、參與熱情高的村級義務監督員1095名,開展宣講政策法規1.1萬余次,收集群眾意見建議800余條,化解信訪難題100余個。三是“道德積分”重引領。推行道德積分評議機制,建立“道德積分制+村規民約+十星戶評選+集體經濟利益聯結”的四位一體鄉村治理模式,評選“文明戶”“致富明星”等先進典型1126個,推動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發展。



(責任編輯:admin)


{FS_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