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油市:“農”墨重彩悉心繪“豐”景 鄉村振興美景入畫來
“農”墨重彩悉心繪“豐”景
鄉村振興美景入畫來
中共江油市委書記元承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油市以實干創造、用奮斗作答,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進新征程,江油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四川省鄉村振興成效顯著縣創建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奮楫揚帆,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闊步向前,踔厲追逐新發展階段鄉村振興工作的“詩和遠方”。
拓展鄉村振興發展空間。鄉村振興,規劃先行。村莊規劃是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步,高質量編制村莊規劃、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統籌安排各類資源、補齊鄉村發展短板,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為推進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村鎮居住相適宜、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新格局,江油市綜合考慮優勢產業區位因素,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堅持跨鎮跨村全域規劃,有序推進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和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構建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中心鎮為依托、重點鎮為骨架、一般鎮為支點、中心村及特色村為支撐的全域規劃體系。在具體規劃編制中,結合城鎮體系結構和主體功能區定位,堅持宜農則農、宜文則文、宜旅則旅等多種經濟發展模式,確定鄉鎮職能定位,明確了各鄉鎮應突出主要發展方向,適度兼顧其他方面的職能,避免產業定位雷同及同質化競爭,青蓮片區作為3個綿陽市級試點之一已形成規劃初步成果,其余片區相關工作有序推進。
在有效集成各專項與行業規劃的基礎上,統籌編制李白故里文旅發展片區等6個鄉鎮級片區專項規劃以及“兩帶、三片、八業、多園”的農業產業空間規劃,充分發揮鄉村蘊涵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文農旅、現代農業、生態賦能、產城融合等發展片區同步發力,促成完整的產業生態初具雛形,從而形成“農旅融合”和“休閑農業”兩條產業帶縱貫南北,“優質糧油”“優質生豬”“優質蔬菜”三大產業示范片重點覆蓋,“糧油、蔬菜、生豬、水產、水果、中藥材、水稻、生豬”等八大優勢產業合理分布,省、市、縣多級現代農業園區協同發展的格局。
強化鄉村振興發展支撐。農村發展的天地很廣闊,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是產業振興,只有夯實了產業根基,讓鄉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發農民自身的內在動力和蓬勃活力,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江油市構建糧油、生豬、蔬菜和優質水稻、優質生豬、優質蔬菜、優質禽蛋、優質水果、優質中藥材“3+6”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實行由縣級領導擔任“園長”的推進機制,重點推進生豬種業、優質糧油、太白蔬菜等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依托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工程、天府菜油行動、高標準農田項目等,大力推動全市農業產業轉型增效,探索創新了“生豬+蔬菜”“生豬+水果”等“以種定養、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近年來,全市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畝產近730千克,打破了西南地區最高紀錄。
實施新一輪現代種業提升工程。以振興川豬為使命,牢固構建“川藏黑豬”育繁推廣體系,以新希望國家生豬育種場和鐵騎力士川藏黑豬原種場為核心,選育高性能的原種黑豬和原種白豬,不斷提高育種創新能力和供種能力,打造全國生豬種業高地,生豬種業發展經驗在全國種業基地提升工作推進視頻會上作交流發言。發揮龍頭企業排頭兵作用,培育壯大四川發生種業等企業,選育出“川優9527”等國審稻13個、“川農優1226”等省審稻50個。全力支持“團山一號”甲魚國家級水產新品種認定工作,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
持續鞏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地位,堅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破“一產不強、二產不優、三產不活”的多重困境,縱向上,打造農業的全產業鏈,推動產業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由賣“原字號”向賣“品牌產品”轉變,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域,就地就近建成冷藏庫、冷凍庫、烘干線等農產品加工設施349個,形成了以蘭蘭食品、清香園調味品為代表的食品制造業集群,推出“中壩附子”“江油肥腸”等特色品牌,推動產品增值、產業增效;橫向上,促進農業與休閑、旅游、康養、生態、文化、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突出精品景點和精品路線打造,培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211家,建成現代農業觀光體驗休閑基地27個,連續九年舉辦鄉村文化旅游節,助力成功創建“天府旅游名縣”,“兩圈四帶、四季花海、果蔬飄香”的格局基本形成。
釋放鄉村振興發展紅利。土地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資源,要實現鄉村振興發展,需要正確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盤活閑置資源,有效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江油市緊扣農村改革重點任務落實,聚焦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持續攻堅,扎實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服務體系,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穩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同步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保證貸款、創新財政管理方式激勵鄉鎮抓經濟、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三個微改革”。創新農民住房財產權保證貸款風險處置和分擔機制,設立風險擔?;?000萬元,實現貸款戶、金融機構和擔保公司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創新退出“共性+個性”激勵保障制度,推出6類24項激勵補助措施,以點帶面促進各鄉鎮心無旁騖抓經濟、謀發展;創新“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國有企業+農民+社會資本”五方聯動機制,采取“集體主導、自主盤活,空間騰挪、高效利用,引入資本、共同發展,以城帶鄉、合作建房,統籌用地、布局業態”五種盤活模式盤活農村閑置住宅142宗,首批閑置農房使用權流轉交易鑒證作法被《人民日報》報道。
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構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技推廣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走在全省前列,在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擴面、提質、增效,推動社會化服務地域由平原向丘陵山區拓展,服務方式由“全程托管+單環節托管”模式向整村社會化服務邁進,托管地塊由生產條件較好的耕地向撂荒地、零散地拓展,托管服務由產中耕、播、管、收、烘一體化向產前產后農資統購、技術咨詢、新技術示范等綜合服務延伸,托管效益實現保障農戶合法權益和各類服務主體綜合效益并重,提升社會服務現代化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厚植鄉村振興發展基礎。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實現鄉村治理有效,關鍵在黨。
江油市堅持把黨建引領內嵌于鄉村治理的各環節、全過程,實行“全域一盤棋、治理一張網、運行一條線”,完善“一核三治兩保障”鄉村治理機制,構建五級全域網格治理體系,切實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治理效能。強化黨建引領片區高質量發展,鎮村兩級片區黨組織梯次掛牌成立,實施組織聯建、規劃聯布、產業聯動等“七聯”工程,推動基層黨組織從“分兵作戰”走向“抱團發展”,做法被人民網宣傳推廣。
持續推進自治、法治、德治建設,深化拓展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十大行動”,注重發揮紅白理事會作用,完善《村規民約》,通過制定“紅黑榜”、積分制等方法,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破除陳規陋習。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協調中心與鄉鎮綜治中心一體化運行機制,建立“多網合一、一網運行”的全科網格化管理服務模式,推動“剛性管理”走向“三治融合”。
實施鄉村人才“振興工程”和“歸雁工程”,引進涉農碩博高層次人才31名充實鄉村振興一線。充分發揮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人才富集優勢,接續選派52支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著力解決鄉村現階段人才短缺問題。創新“1+5”名師帶徒模式,相繼開設糧油栽培、生豬養殖等50個專業、89個培訓班,培育技能人才2781名,以此帶動農業技能發展,其模式被“學習強國”報道。同時,打好“鄉情牌””“鄉愁牌””“事業牌”,回引86名優秀人才反哺家鄉、澤被鄉鄰,推動“大家看”走向“一起干”,匯就鄉村振興發展人才底氣。